浅析数据分析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作者:李琦 来自:襄州区审计局 时间:2024-08-06

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审计局党组高度重视审计技术方法创新,2023年组织实施的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项目,以“数据强审”为抓手,不断提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能力,为高质量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该项目荣获全省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

一、项目概况

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政策性强、涉及审批项目数量多、范围广、资金量大等特点,区审计局全面研判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点、风险点,将党委政府关切、群众关注的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职尽责情况、粮食工程项目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作为重点内容予以关注。本次审计共查出项目监管不到位、“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项目中骗取套取财政补贴资金、国有粮食企业资产被非法占用、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等30余项问题,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和建议3项,发表各类审计信息、专报10篇,其中被领导批示采用7篇(次),移送问题线索5起,促使相关单位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0余项,催生区财政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的通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大数据分析应用过程

(一)数据采集

数据的来源主要是被审计单位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数据。前者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政策法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党组会议纪要、三定方案、公章使用登记表、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项目预算文本、财务报表、财务账套、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表等,后者主要包括工商、税务、电力、财政等部门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数据。

(二)数据分析

采集到的数据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结构化数据如电子表格、数据库等,还有一种是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数据、图片数据。结构化数据按照标准字段清洗,分门别类导入数据库,建立基础表。非结构化数据整理后,将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等汇编成册,建立目录索引,重点法规条文着重标记,方便审计人员查阅。

(三)数据应用

1)电子化纸质资料,高效查处违规问题。

被审计单位业务涵盖项目立项、审批、备案、监管等程序,项目档案资料堆积如山,通过人工翻阅的传统审计方式显然效率低下,如何将大量的纸质档案整理成方便查阅的电子数据成为挡在审计组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数据分析人员发挥特长,将非结构数据转换成结构数据。具体做法是首先使用OCR软件将所有纸质档案扫描成电子文档,然后提取文本文件中的关键信息,形成比较直观的项目申报信息表、项目验收信息表、项目发票信息表等基础表。项目申报信息表和项目验收信息表主要字段包括立项文号、公司名称、公司法人姓名、法人身份证号码、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申报时间、项目地址、项目建设内容、项目申报投资金额、项目验收时间、项目验收金额等;项目发票信息表主要字段包括发票类型、开票日期、销售方、销售方纳税人识别号、销售方地址及电话、销售方开户银行及账号、购买方纳税人识别号、购买方地址及电话、购买方开户银行及账号、商品名称、价税合计、发票代码、发票号码等。

建立基础数据库后,将项目发票信息表中的发票代码、发票号码与税务局提供的申报企业发票信息表中的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关联,很快发现疑点。一是申报企业提供发票为作废发票;二是申报企业提供发票与税务局提供的申报企业发票信息表中信息不同,或金额不一致,或商品名称不一致,或购买方纳税人识别号不一致等;三是开票日期早于项目申报日期(说明所申报内容非新建项目)。

锁定疑点企业后,审计组迅速开展实地走访,在当地供电所调取其用电缴费记录。通过对粮食烘干机用电负荷计算,发现这些企业用电量远达不到申报所需条件,实际经营状况存疑。随后,审计组对该项目从立项、申报、验收等环节开展“穿透式”审计,最终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对项目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相关企业通过提供虚假发票、虚假转账交易或不合规、不完整验收凭证等资料,骗取“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项目补助资金问题。此问题性质严重,财政资金流失金额较大,审计机关已按规定已将相关问题线索移送至区纪委监委处理。

2)数据关联对比,准确发现疑点线索。

国有资产管理是此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另一重要事项。

审计组综合比对被审计单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台账、固定资产财务账、实际现存国有资产等信息,发现被审计单位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未入账、资产长期闲置、超标准配置、资产台账信息填写不规范等问题。

同时审计组关注到被审计单位将某乡镇粮油购销中心粮站建房项目申报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数据分析人员在取得拆迁人员名单后与医保参保人员信息表比对后发现,566名拆迁人员仅有81人参保单位为该粮站。审计组随即开始对棚户区改造项目进行了延伸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阅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卫片发现,被审计单位用于申报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地块,早在申报前一年已经拆迁完成,正在新建房屋。随着审计组进一步深挖,某粮站通过提供虚假伪造的资料申报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骗取中央投资补助资金2377万元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审计查明,某粮站不符合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借职工集资建房和危房改造的名义将粮食企业资产转让给开发商用于开发、建设,并签订了相关协议。开发建设期间,国家棚户区改造有关政策相继出台,项目建设单位及开发商采取提供虚假申报资料和“资金落实证明”、伪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存款证明书等方式获取省发展改革委立项批复,将集资建房项目及危房改造项目变更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棚改项目获批后,项目建设单位没有与开发商重新签订棚改项目建设合作协议并重新明确权利义务,没有按照棚户区改造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项目建设,也没有相应调整被征迁户安置补偿标准,未切实将棚户区相关政策惠及被拆迁职工,而是将骗取的中央投资补助资金全部给了开发商,此问题涉及金额重大,影响恶劣,审计机关已按规定将相关问题线索移送至区纪委监委处理。

三、经验总结

(一)组织形式上求新

一是实现局领导挂帅,审计组“担纲”,相关股室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审计组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事项,成立政策执行审计、财务审计2个审计小组,以清单形式明确审计范围、事项、重点、时间节点等内容,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人员互补,确保各尽所长,有序开展。

二是引进“双主审”的模式,新增“数据主审”加强了数据分析能力,扩大了审计范围,提高了审计效率,将数据分析人员从“二传手”变成了“副主攻”,极大调动了数据分析人员的积极性,拓宽了审计组的审计思路。

(二)审计方法上求变

牢固树立数据思维,创新“数据采集集中分析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审计工作模式。该经济责任项目立项以来,局领导高度重视数据采集分析工作,经区委主要领导同意,以审计委员会名义发布通知,要求相关单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电子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和重点突破,确定了重点审计事项,在进入被审计单位前已经掌握部分疑点。审计现场根据疑点核实取证,同时实时更新核实情况,不断完善审计模型,形成新的疑点,审计效率大幅提高。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